●齊東野語卷十二
姜堯章自敍單丙文附
白石禊帖偏旁考
禊序不入選帖
淳紹歲幣
書籍之厄
雷書
賈相壽詞
事聖茹素
笏異
三教圖贊
捕猿戒
火浣布
曆差失閏
○姜堯章自敍 【 單丙文附】
番易有布衣姜夔堯章,出處備見張輯宗瑞所著白石小傳矣。近得其一書,自述頗詳,可與前傳相表裏云。
「某早孤不振,幸不墜先人之緒業,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謂名公鉅儒,皆嘗受其知矣。內翰梁公於某為鄉曲,愛其詩似唐人,謂長短句妙天下。樞使鄭公愛其文,使坐上為之,因擊節稱賞。參政范公以為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待制楊公以為於文無所不工,甚似陸天隨,於是為忘年友。復州蕭公,世所謂千巖先生者也,以為四十年作詩,始得此友。待制朱公既愛其文,又愛其深於禮樂。丞相京公不特稱其禮樂之書,又愛其駢儷之文。丞相謝公愛其樂書,使次子來謁焉。稼軒辛公,深服其長短句如二卿。孫公從之,胡氏應期,江陵楊公,南州張公,金陵吴公,及吴德夫、項平甫、徐子淵、曾幼度、商翬仲、王晦叔、易彥章之徒,皆當世俊士,不可悉數。或愛其人,或愛其詩,或愛其文,或愛其字,或折節交之。若東州之士則樓公大防、葉公正則,則尤所賞激者 【 則尤所賞激者 「尤」原作「有」,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嗟乎!四海之內,知己者不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於窶困無聊之地者。舊所依倚,惟有張兄平甫,其人甚賢。十年相處,情甚骨肉。而某亦竭誠盡力,憂樂同念 【 憂樂同念 「同」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關」。】 。平甫念其困躓場屋,至欲輸資以拜爵,某辭謝不願,又欲割錫山之膏腴以養其山林無用之身。惜乎平甫下世,今惘惘然若有所失。人生百年有幾,賓主如某與平甫者復有幾,撫事感慨,不能為懷。平甫既歿,稚子甚幼,入其門則必為之悽然,終日獨坐,逡巡而歸。思欲捨去,則念平甫垂絕之言,何忍言去!留而不去,則既無主人矣!其能久乎?」云云。
同時黃白石景說之言曰:「造物者不欲以富貴凂堯章,使之聲名焜燿於無窮,此意甚厚。」又楊伯子長孺之言曰:「先君在朝列時,薄海英才,雲次鱗集,亦不少矣!而布衣中得一人焉,曰姜堯章。」嗚呼!堯章一布衣耳,乃得盛名於天壤間若此,則軒冕鍾鼎,真可敝屣矣。
是時又有單煒丙文者,沅陵人,博學能文,得二王筆法,字畫遒勁,合古法度,於考訂法書尤精。武舉得官,仕至路分,著聲江湖間,名士大夫多與之交,自號定齋居士。於堯章投分最稔,亦碩士也 【 亦碩士也 「碩」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韻」。】 。堯章詩詞已板行,獨雜文未之見,余嘗於親舊間得其手稿數篇 【 余嘗於親舊間得其手稿數篇 「間得」二字原作「閱」,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尚思所以廣其傳焉。
○白石禊帖偏旁考
堯章考古極精,有絳帖評十卷行於世,審訂深妙,人服其贍。又嘗於故家見其所書禊帖偏旁考亦奇,因識於此,與好古者共之。
「永」字無畫,發筆處微折轉。 「和」字口下橫筆稍出。 「年」字懸筆上湊頂。「在」字左反剔。 「歲」字有點,在山之下,戈畫之右。 「事」字脚斜拂不挑。「流」字內■〈至,去土〉字處就回筆,不是點。 「殊」字挑脚帶橫。 「是」字下■〈是,去日〉 【 音疎】 凡三轉不斷。 「趣」字波略反卷向上。 「欣」字欠右一筆作章草發筆之狀,不是捺。 「抱」字已開口。 「死生亦大矣」亦字是四點。 「興感」感字,戈邊亦直作一筆,不是點。「未嘗不」不字下反挑處有一闕。
右法如此甚多,略舉其大概。持此法亦足以觀天下之蘭亭矣。
○禊序不入選帖
逸少禊序,高妙千古,而不入選。或謂「絲竹管絃,天朗氣清」,有以累之。不知「絲竹管絃」,不特見前漢張禹傳,而東都賦亦有「絲竹管絃,燁煜抗五聲」之語。然此二字相承,用之久矣。張衡賦:「仲冬之月,時和氣清。」又晉褚爽禊賦亦曰:「伊暮春之令月,將解禊於通川,風搖林而自清,氣扶嶺而自鮮。」況清明為三月節氣,朗即明,又何嫌乎?
若以筆墨之妙言之,固當居諸帖之首,乃不得列官法帖中,又何哉?豈以其表表得名,自應別出,不可與諸任齒耶?亦前輩選詩不入李、杜之意耳,識者試評之。
○淳紹歲幣
紹興嵗幣,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疋。 【 紅絹十二萬疋,疋重十兩。浙絹八萬疋,疋重九兩。】 樞密院差使臣四員管押銀綱,戶部差使臣十二員管押絹綱。同左帑庫子、秤子,於先一年臘月下旬,至盱眙軍嵗幣庫下卸。續差將官一員,部押軍兵三百人,防護過淮。交割官正使,例差淮南漕屬;副使,本軍倅或鄰州倅充。例用嵗前三日,先賷銀百鋌、絹五百匹,過淮呈樣金人。交幣正使,例是南京漕屬;副使,諸州同知。於所賷銀、絹內,揀白絹六疋、銀六錠 【 銀六錠 「錠」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鋌」。】 ,三分之,令走馬使人,以一分往燕京 【 以一分往燕京 「以」原作「於」,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一分往汴京漕司呈樣,一分留泗州嵗幣庫,以備參照。例用開嵗三日長交,通不過兩月結局。初交絹十退其九,以金人秤尺無法,又胥吏需索作難之故。數月後所需如欲,方始通融,然亦十退其四、五。 【 自初交至結局,通支金人交幣官吏糜費銀一千三百餘兩、金三十五兩、木綿三十六疋、白布六十二疋,酒三百四十石,共折銀六百二十兩,本色酒二千六百瓶,茶果雜物等並在外,俱係淮東漕司出備。】 又貼耗銀二千四百餘兩,每嵗例增添銀二百餘兩,並淮東漕司管認。凡吾正副使并官吏飯食之類,並淮東漕司應辦。下至安泊棚屋廚厠等,皆自盱眙運竹木往彼蓋造,彼皆不與焉。盱眙日差倚郭知縣部夫過淮搬運銀絹,兼應辦事務。其揀退者,遇夜復運過淮,歸盱眙庫交收,其勞人往復如此。且我官吏至淮北岸約二百餘步 【 且我官吏至淮北岸約二百餘步 「二」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三」。】 ,始至交幣所,皆徒步而往,雨濘,則攝衣躡屐踸踔而行,艱苦不可具道也。
淳熙十三年,淮南漕司幹官權安節為歲幣使,其金人正使一毫不取,揀退銀絹甚多,逼令携歸,安節固拒,金人至遣甲兵逼逐。安節不勝其憤曰:「寧死於此,不得交,誓不回,雖野宿不火食亦無害。」聲色俱厲。彼度不能奪,竟如數收受,給公文而歸。壽皇知之,喜曰:「安節在彼界能如此,甚可重。若非遇事,何自知之。」遂除監六部門。時通判揚州汪大定,亦同此役,頗著勞績,亦蒙獎拔焉。
若正旦生朝遣使,每次禮物金器一千兩、銀器一萬兩、綵段一千匹。 【 綿茸背,緊絲撚金線,青絲綾,樗蒲綾,線子羅。】 又有腦子、香茶等物,及私覿香茶、藥物、果子、幣帛、雜物等,復不與焉。若外遣泛使,則其禮物等又皆倍之。又有起發副使土物之費。 【 正使五百貫,銀絹各一百兩疋。副使四百貫,銀絹各一百兩疋。又有公使各藥等錢,上節銀各五十兩、絹十疋,中節銀絹各十兩疋,下節各五兩疋。】 又有朝辭回程宣賜等費。 【 正副使各金二十五兩,并腰帶笏馬。回程茶藥各二兩,銀合及泛賜等物在外。】 若盱眙等軍,在路四處應辦南北賀正生辰,常使往回程各八次,賜御筵每處費錢一萬八千五百餘貫,而沿途應辦復不預。若北使之來,賜予尤不貲焉。 【 宣和甲辰嵗幣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疋,綠礬二十萬栲 【 綠礬二十萬栲 「二十萬」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二千」。】 ,栲例五百運送交納 【 栲例五百運送交納 「百」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番」。】 。又代輸燕京稅物絲綿雜物一百萬貫,內絲綿並要燕京土產。紹興壬戌初講和,嵗幣銀絲絹各二十五萬疋兩 【 歲幣銀絲絹各二十五萬疋兩 「幣」下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無「銀」字。】 。今每嵗各減五萬疋兩。】 至兀朮病篤之際,告戒其四行府帥云:「江南累嵗供需歲幣,竭其財賦,安得不重歛於民。非理擾亂,人心離怨,叛亡必矣。在彼者尚知有此,為我者,當何如哉!」
時聘使往來,旁午於道。凡過盱眙,例遊第一山,酌玻瓈泉,題詩石壁,以記嵗月,遂成故事,鐫刻題名幾滿。紹興癸丑,國信使鄭汝諧一詩云:「忍恥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燕山有石無人勒,却向都梁記姓名。」可謂知言矣。噫!開邊之用固無窮,而和戎之費亦不易,余因詳書之。
○書籍之厄
世間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書為甚。隋牛弘靖請開獻書之路,極論廢興,述五厄之說,則書之厄也久矣,今姑摭其概言之。
梁元帝江陵蓄古今圖書十四萬卷,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唐惟貞觀、開元最盛,兩都各聚書四部至七萬卷。宋宣和殿、太清樓、龍圖閣、御府所儲尤盛於前代,今可考者,崇文總目四十六類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史館一萬五千餘卷,餘不能具數。南渡以來,復加集錄館閣書目五十二類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續目一萬四千九百餘卷,是皆藏於官府耳。
若士大夫之家所藏,在前世如張華載書三十車,杜兼聚書萬卷,韋述蓄書二萬卷,鄴侯插架三萬卷,金樓子聚書八萬卷,唐吴競西齋一萬三千四百餘卷。宋承平時,如南都戚氏,歷陽沈氏,廬山李氏,九江陳氏,番易吴氏,王文康,李文正,宋宣獻,晁以道,劉壯輿,皆號藏書之富。邯鄲李淑五十七類二萬三千一百八十餘卷,田鎬三萬卷,昭德晁氏二萬四千五百卷,南都王仲至四萬三千餘卷,而類書浩博,若太平御覽之類,復不與焉。次如曾南豐及李氏山房,亦皆一、二萬卷,然後靡不厄於兵火者。
至若吾鄉故家如石林葉氏、賀氏,皆號藏書之多,至十萬卷。其後齊齋倪氏,月河莫氏,竹齋沈氏,程氏,賀氏,皆號藏書之富,各不下數萬餘卷,亦皆散失無遺。近年惟直齋陳氏書最多 【 近年惟直齋陳氏書最多 「直」原作「貞」,據直齋書錄解題改。】 ,蓋嘗仕於莆,傳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吴氏舊書至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餘卷,且倣讀書志作解題,極其精詳,近亦散失。至如秀嵓,東窗,鳳山三李,高氏,牟氏皆蜀人,號為史家,所藏僻書尤多,今亦已無餘矣。
吾家三世積累,先君子尤酷嗜,至鬻負郭之田以供筆札之用。冥搜極討,不憚勞費,凡有書四萬二千餘卷,及三代以來金石之刻一千五百餘種,庋置書種、志雅二堂 【 庋置書種志雅二堂 「庋」原作「度」,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日事校讎,居然籯金之富。余小子遭時多故,不善保藏,善和之書,一旦掃地。因考今昔,有感斯文,為之流涕。因書以識吾過,且以示子孫云。
○雷書
神而不可名,變化而不可測者,莫如雷霆。淮南子曰:「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電。」故先儒為之說曰:「陰氣凝聚,陽在內而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聲,陽也;光,亦陽也。光發而聲隨之,陽氣奮擊欲出之勢也。」或問世所得雷斧何物也?曰:「此猶星隕而為石也。本乎天者,氣而非形,偶隕於地,則成形矣。」或問人有不善為雷震死者何也?曰:「人作惡有惡氣,霹靂乃天地之怒氣,是怒氣亦惡氣也,怒氣與惡氣相感故爾。」或問雷之破山、壞屋、折樹、殺畜何也?曰:「此氣鬱而怒,方爾奮擊,偶或值之,則遭震矣。」
康節嘗問伊川曰:「子以雷起於何處?」伊川曰:「起於起處。」然則先儒之所言者,非不精詳,而余猶有不可曉者焉。大中祥符間,岳州玉真觀為火所焚,惟留一柱,有「謝仙火」三字,倒書而刻之。慶曆中,有以此字問何仙姑者,云:「謝仙者,雷部中鬼也,掌行火於世間。」後有於道藏經中得謝仙事,驗以為神。又吴中慧聚寺大殿二柱,嘗因雷震,有大書「勣溪火」三字 【 有大書勣溪火三字 「大」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天」。】 ,餘若符篆不可曉。及近嵗德清縣新市鎮覺海寺佛殿柱,亦為雷震,有字徑五寸餘,若漢隸者云:「收利火謝均思通。」又云:「酉異李汋火。」此乃得之目擊者。又宜興善權廣教寺殿柱,亦有雷書「駱審火及謝均火」者。華亭縣天王寺亦有雷書「高洞揚雅一十六人火令章」凡一十一字,皆倒書。內「令章」二字特奇勁,類唐人書法,然則雷之神,真有謝姓者邪。近丁亥六月五日,雷震衆安橋南酒肆,卓間有雷書「■〈辶〈八上口下〉〉■〈几一,上中下〉」三字,此類甚多,殊不可測,此所以神而不可知乎?孔子不語怪力亂神,非不語也,蓋有未易語者耳。
○賈相壽詞
賈師憲當國日,臥治湖山,作堂曰半閒,又治圃曰養樂,然名為就養,其實怙權固位,欲罷不能也。每嵗八月八日生辰,四方善頌者以數千計。悉俾翹館謄考,以第甲乙,一時傳頌,為之紙貴,然皆詞囈語耳。偶得首選者數闋,戲書於此。
陳合惟善寶鼎現詞云:「神鼇誰斷,幾千年再、乾坤初造。算當日、枰棋如許,爭一着吾其袵左。談笑頃,又十年生聚,處處邠風葵棗。江如鏡,楚氛餘幾,猛聽甘泉捷報。 天衣細意從頭補,爛山龍、華虫黼藻。宮漏永、千門魚鑰,截斷紅塵飛不到。街九軌,看千貂避路,庭院五侯深鎖。好一部、太平六典,一一周公手做。 赤舄繡裳,消得道斑爛衣好。儘龐眉鶴髮,天上千秋難老。甲子平頭纔一過,未說汾陽考。看金盤、露滴瑤池,龍尾放班回早。」
寥瑩中羣玉木蘭花慢云:「請諸君着眼,來看我,福華編。記江上秋風,鯨漦漲雪,雁徼迷煙。一時幾多人物,只我公,隻手護山川。爭覩階符瑞象,又扶紅日中天。 因懷,下走奉橐鞬,磨盾夜無眠。知重開宇宙,活人萬萬,合壽千千。鳧鷖太平世也,要東還赴上是何年 【 要東還赴上是何年 「赴」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越」。】 。消得清時鍾鼓,不妨平地神仙。」
陸景思甘州云:「滿清平世界,慶秋成,看看斗三錢。論從來活國,論功第一,無過豐年。辦得閒民一飽,餘事笑談間。若問平戎策,微妙難傳。 玉帝要留公住,把西湖一曲,分入林園。有茶爐丹竈,更有釣魚船。覺秋風、未曾吹着,但砌蘭、長倚北堂萱。千千嵗,上天將相,平地神仙。」
奚■〈氵〈戈外吴内〉〉倬然齊天樂云 【 奚■〈氵〈戈外吴内〉〉倬然齊天樂云 「■〈氵〈戈外吴内〉〉」津逮本、學津本作「減」。】 :「金颷吹淨人間暑,連朝弄涼新雨。萬寶功成,無人解得,秋入天機深處。閒中自數,幾心酌乾坤,手斟霜露。護了山河,共看元影在銀兔。 而今神仙正好,向青空覓個,沖澹襟宇。帝念羣生,如何便肯,從我乘風歸去。夷遊洞府,把月杼雲機,教他兒女。水逸山明,此情天付與。」
從橐陂塘柳云:「指庭前、翠雲金雨,霏霏香滿仙宇。一清透徹渾無底,秋水也無流處。君試數,此樣襟懷,頓得乾坤住。閒情半許,聽萬物氤氳,從來形色,每向靜中覷。 琪花路。相接西池壽母,年年弦月時序。荷衣菊佩尋常事,分付兩山容與。天證取,此老平生,可向青天語。瑤巵緩舉,要見我何心,西湖萬頃,來去自鷗鷺。」
郭應酉居安聲聲慢云:「捷書連晝,甘灑通宵 【 甘灑通宵 按本句津逮本、學津本作「甘雨灑通宵」,據律當誤衍一字。】 ,新來喜沁堯眉。許大擔當,人間佛力須彌。年年八月八日,長記他三月三時,平生事,想秪和天語,不遣人知。 一片閒心鶴外,被乾坤繫定,虹玉腰圍。閶闔雲邊,西風萬籟吹齊。歸舟更歸何處是,天教家在蘇堤。千千歲,比周公,多箇綵衣。」且侑以儷語云:「綵衣宰輔,古無一品之曾參;袞服湖山,今有半閑之姬旦。」所謂三月三者,蓋頌其庚申蘋草坪之捷,而歸舟乃舫齋名也。賈大喜,自仁和宰除官告院。既而語客曰:「此詞固佳,然失之太俳,安得有著綵衣周公乎?」
○事聖茹素
余家濟南歷城,曾大父少師遭靖康狄難,一家十六人皆奔竄四出。大父獨逃空谷,晝伏宵行。一旦,遇追騎在後,自度不可脫,遂急竄古祠,亟伏佑聖坐下,傍無蔽障,亦不過待盡而已。須臾,北軍大索,雖眢井、林莽、棟梁間,極其冥搜,而一坐之下,初不知有人焉。及抵杭,則一家不期而集,不失一人,豈非神所佑乎!逮今吾家世事佑聖甚虔。凡聖降日,齋戒必謹。蓋以答神庥詔子孫,非世俗祈福田利益比也。
○笏異
汪伯彥初拜相於維揚,正謝上殿,而笏墜中斷,上以他笏賜之,非吉徵也。未幾,有南渡之擾。
金淵叔參預日,一日,奏事下殿,與臺臣劉應弼邂逅。忽所持笏鏗然有聲,視之,有紋如線,上下如一,若墜於地者,殊不可測。甫退朝,則劉彈章已出。蓋降陛相遇之際,正白簡初上之時也,可謂異矣。時淳祐甲辰嵗也。
○三教圖贊
理宗朝,有待詔馬遠畫三教圖。黃面老子則跏趺中坐,猶龍翁儼立於傍,吾夫子乃作禮於前。此蓋內璫故令作此,以侮聖人也。一日傳旨,俾古心江子遠作贊,亦故以此戲之。公即贊之曰:「釋氏趺坐,老聃傍睨,惟吾夫子,絕倒在地。」遂大稱旨。其辭亦可謂微而婉矣。
○捕猿戒
鄧艾征涪陵,見猿母抱子,艾射中之。子為拔箭,取木葉塞創。艾歎息,投弩水中。
范蜀公載吉州有捕猿者,殺其母之皮,并其子賣之龍泉蕭氏。示以母皮,抱之跳躑號呼而斃,蕭氏子為作孝猿傳。
先君向守鄞江,屬邑武平素產金絲猿,大者難馴,小者則其母抱持不少置。法當先以藥矢斃其母,母既中矢,度不能自免,則以乳汁遍灑林葉間,以飲其子,然後墮地就死。乃取其母皮痛鞭之,其子亟悲鳴而下,束手就獲。蓋每夕必寢其皮而後安,否則不可育也。噫!此所謂獸狀而人心者乎!取之者不仁甚矣。故先子在官日,每嚴捕弋之禁云。
○火浣布
東方朔神異經所載,南荒之外有火山,晝夜火然。其中有鼠重有百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可作布。鼠常居火中,時出外,以水逐而沃之方死。取其毛緝織為布,或垢,浣以火,燒之則凈。又十洲記云:「炎州有火林山,山上有火鼠,毛可織為火浣布,有垢,燒即除。」其說不一。魏文帝嘗著論,謂世言異物,皆未必真有。至明帝時,有以火浣布至者,於是遂刻此論。是知天壤間何所不有?耳目未接,固未可斷以為必無也。
昔溫陵有海商漏船 【 昔溫陵有海商漏船 「船」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舶」。】 ,搜其槖中,得火鼠布一疋,遂拘置郡帑。凡太守好事者,必割少許歸以為玩。外大父常守郡,亦得尺許。余嘗親見之,色微黃白,頗類木棉,絲縷蒙茸 【 絲縷蒙茸 「縷」原作「綾」,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若蝶紛蜂黃然。每浣以油膩,投之熾火中,移刻,布與火同色。然後取出,則潔白如雪,了無所損,後為人強取以去。 【 或云,石炭有絲 【 石炭有絲 「炭」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岩」。】 ,可織為布,亦不畏火,未知果否。】
○曆差失閏
咸淳庚午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後為閏十一月,既已頒曆,而浙西安撫司準差遣臧元震 【 而浙西安撫司準差遣臧元震 「準」下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有「備」字。】 ,以書白堂,且作章嵗積日圖,力言置閏之誤。
其說謂曆法以章法為重,章嵗為重。蓋曆數起於冬至 【 蓋曆數起於冬至 「曆」上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補「蓋」字。】 ,卦氣起於中孚,而十九年為之一章。一章必置七閏,必第七閏在冬至之前 【 必第七閏在冬至之前 原無首「必第七閏」四字,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必章嵗至朔同日,此其綱領也。前漢律曆志云:「朔旦冬至,是謂章月。」後漢志云:「至朔同日,謂之章月。積分成閏,閏七而盡,其嵗十九,名之曰章。」唐志云:「天數終於九,地數終於十,合二終以紀閏餘 【 合二終以紀閏餘 「以」原作「於」,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此章法之不可廢也如此。今頒降庚午嵗曆,乃以前十一月三十日為冬至,又以冬至後為閏十一月,殊所未曉。竊謂庚午之閏,與每嵗閏月不同,庚午之冬至,與每嵗之冬至又不同。蓋自淳祐壬子數至咸淳庚午,凡十九年,是為章嵗,其十一月是為章月。以十九年七閏推之,則閏月當在冬至之前,不當在冬至之後。以至朔同日論之,則冬至當在十一月初一日,不當在三十日。今若以冬至在前十一月三十日,則是章嵗至朔不同日矣。若以閏月在冬至後,則是十九年之內,止有六閏,又欠一閏矣。且尋常一章,共計六千八百四十日,於內加七閏月,除小盡,積日六千九百四十日,或六千九百三十九日,止有一日來去。今自淳祐十一年辛亥章嵗十一月初一日章月冬至後起算,十九年至咸淳六年庚午章嵗十一月初一日,合是冬至,方管六千八百四十日 【 方管六千八百四十日 「八」學津本作「九」。】 。今算造官以閏月在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之後,則此一章,止有六閏,更加六閏除小盡外,實積止有六千九百十二日,比之前後章數嵗之數,實欠二十八日,曆法之差,莫甚於此。況天正冬至,乃曆之始,必自冬至後積三年餘分,而後可以置第一閏。今庚午年章嵗丙寅日申初三刻冬至,去第二日丁卯,僅有四箇時辰。且未有正日,安得便有餘分?且未有餘分,安得便有閏月?則是後一章發頭處,便算不行,其繆可知也。今欲改正庚午曆,即有一說,簡而易行。蓋曆法有平朔,有經朔,有定朔也。朔一大一小,此平朔也;兩大兩小,此經朔也;三大三小,此定朔也,此古人常行之法。今若能行定朔之說而改正之,則當以前十一月大為閏十月小,以閏十一月小為十一月大,則丙寅日冬至即可為十一月初一日,却以閏十一月初一之丁卯為十一月初二日,庶幾遞趲下一日,直至閏十一月二十九日丁未,却為大盡。如此,則冬至既在十一月初一,則至朔同日矣,閏月既在冬至節前,則十九年七閏矣。此昔人所謂晦節無定,由時消息,上合履端之始,不得歸餘於終,正此謂也。蓋自古之曆,行之既久,未有不差,既差,未有不改者。漢曆五變,而太初曆最密,元和曆最差。唐曆九變,而大衍曆最密,觀象曆最繆。本朝開基以後,曆凡九改,而莫不善於紀元曆。中興以後,曆凡七改,而莫善於統元曆。且後漢元和初曆差,亦是十九年不得七閏。雖曆已頒,亦改正之,今何惜於改正哉。
於是朝廷下之有司,差官偕元震至蓬省與太史局官辨正,而太史之辭窮。朝廷從其說而改正之,因更會天曆為承天曆。元震轉一官判太史局,鄧宗文、譚玉等已下,各降官有差焉。
余雖不善章蔀元紀之數,然以杜征南長曆以考春秋之月日,雖甚精密,而其置閏之法則異乎此,竊有疑焉。謂如隱公二年閏十二月,五年、七年亦皆閏十二月,然猶是三嵗一閏,五嵗再閏。如莊公二十年置閏,其後則二十四年以至二十八年,皆以四歲一閏,無乃失之疏乎?僖公十二年閏,至十七年方閏;二十五年閏,至三十年方閏,率以五嵗一閏,何其愈疏乎?如定公八年置閏,其後則十年,以至十二年、十四年,皆以二嵗一閏,無乃失之數乎?閔之二年辛酉既閏矣,僖之元年壬戌又閏,僖之七年、八年、哀之十四年、十五年,皆以連嵗置閏,何其愈數乎?至於襄之二十七年,一嵗之間,頓置兩閏,蓋曰十一月辰在申,司曆過也。於是既覺其繆,故前閏建酉,後閏建戌,以應天正。然前乎此者,二十一年既有閏,二十四年、二十六年又有閏。曆年凡六,置閏者三,何緣至此失閏已再,而頓置兩閏乎?近則十餘月,遠或二十餘年,其疏數殆不可曉。豈別有其術乎?抑不明置閏之法以致此乎?併著於此,以扣識者。
●齊東野語卷十三
漢改秦曆始置閏
綱目誤書
秦會之收諸將兵柄
張才彥
韓通立傳
老蘇族譜記
中謝中賀
復覆伏三字音義
岳武穆逸事
若干如干
祠山應語
傅伯壽以啟擢用
林外
甄雲卿
西林道人
崔福
張乂林叔弓
優語
譏不孝子
○漢改秦曆始置閏
余嘗考春秋置閏之異於前矣,後閱程氏考古編,謂漢初不獨襲秦正朔,亦因秦曆以十月為歲首,不置閏,當閏之歲,率歸餘於終為後九月,漢紀、表及史記,自高帝至文帝,其書後九月皆同,是未嘗推時定閏也。至太初九年,改用夏正,以建寅為歲首,然猶歷十四載,至征和二年,始於四月後書閏月,豈史失書耶?抑自此始置閏也。余因其說深疑之,精思其故,頗得其說焉。
蓋閏月之不書者,亦偶以其時無可書之事耳。正如春秋經桓公四年、七年,其所紀事至夏而止,以是年秋、冬無可紀之事也。定公之十四年,至秋而止,亦以是年冬無可紀之事也。魯史紀事之法,大率如此,其餘閏月亦然 【 其餘閏月亦然 「餘」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於」。】 。觀文公六年,經書閏月不告月,春秋書閏,方見於此。復以杜預長曆考之,自隱至哀凡更三十餘閏,至此方書,豈曰前乎此者,皆史失書,抑豈曰,自此始有閏也。今漢紀事,正效春秋,如太初元年、三年,天漢元年、三年皆止於秋,太始元年則止於夏,皆以其後無事可紀,故不書耳。然則閏月不書,亦若是乎?蓋三嵗一閏,五歲再閏,古曆法也。若謂自此始置閏,則合自此後三歲、五歲,累累書之。然自征和二年至後元元年,當置閏而不書,自後元二年至昭帝始元元年,乃因事而後書。其後當閏歲,又皆不書,是知不書者,偶無事耳。然則非史失書,亦非自此置閏也。雖然,此非余臆說也,復證以史記曆書,自太初更曆以至征和,如太初二年、天漢元年、四年,太始二年皆有閏,則知余言似可信云。
○綱目誤書
綱目一書,朱夫子擬經之作也。然其間不能無誤,而學者又從而為之說。蓋著書之難,自昔而然。今漫摭數事與同志評之,非敢指摘前輩以為能也。
北齊高緯,以六月遊南苑,從官暍死者六十人,見本紀。通鑑書曰:「賜死。」賜,乃暍之訛耳。綱目乃直書曰:「殺其從官六十人。」而不言其故,其誤甚矣。尹起莘乃為之說曰:「此朱子書法所寓。」且引孟子殺人以挺與刃與政之說,固善矣,然其實則通鑑誤之於前,綱目承之於後耳。緯荒遊無時,不避寒暑,於從官死者尚六十人,則其餘可知矣。據事直書,其罪自見,何必沒其實哉!
又郭威弒二君,綱目於隱帝書殺,於湘陰王書弒。尹又為之說云:「此二君有罪無罪之別也,此書法所寓也。」然均之弒君,隱帝立已數年,湘陰未成乎君,不應書法倒置如此,亦恐誤書耳。
又隋開皇十七年,詔諸司論屬官罪,聽律外決杖。綱目條下云,蕭摩訶子世略在江南作亂,摩訶當從坐。大理少卿趙綽固諫,上命綽退,綽曰:「臣奏獄未決,不敢退。」帝乃釋之。按通鑑,摩訶當從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為?以其名將之子為人所逼耳。」因赦摩訶。綽固諫不可,上不能奪,欲綽去而赦之,因命綽退。綽曰:「臣奏獄未決,不敢退。」上曰:「大理其為朕特捨摩訶也。」因命左右釋之。此乃綽欲令摩訶從坐,而帝特赦之耳,綱目誤矣。
又通鑑貞觀元年,杜淹薦邸懷道云:「親見其諫煬帝幸江都。」上曰:「卿何自不諫?」曰:「臣不居重任,知諫不從。」上曰:「知不可諫 【 知不可諫 本句稗海本作「卿知諫不從」。】 ,何為立其朝?卿仕世充尊顯,何亦不諫?」曰:「臣非不諫,但不從耳。」上曰:「世充若拒諫,卿何得免禍?」淹不能對。按此實責其知煬帝之不可諫,而猶立其朝耳。今綱目乃於上言世充拒諫,易其語曰:「然則何以立於其朝?」失其實矣。
又綱目開元九年冬十一月罷諸王都督刺史以後凡四條。按通鑑,是年之末十二月幸驪山云云;是歲諸王為都督刺史者悉召還云云。此非十一月事,亦非十二月事也,當依通鑑作是歲為是。
又綱目書德宗貞元二年十一月皇后崩,不書氏。按通鑑,是年十一月甲午立淑妃王氏為后,至丁酉崩,特四日耳。此承通鑑所書,而逸其上文耳。
尹又謂唐史妃久疾,帝念之,遂立為后,冊訖而崩,必有所寓意者,亦過也。
○秦會之收諸將兵柄
秦會之既主和,懼諸將不從命,於是詔三大將入覲。一日,至都堂,問以克復之期曰:「上驅馳霜露十餘年,似厭兵矣 【 似厭兵矣 「似」稗海本作「已」。】 ,今決在何時可了,遲速進退之計當若何?」張、韓對曰:「前者提兵,直趨某地,請糧若干,率裁量不盡得。而退兵出某所,某人坐視不肯併力,或申請輙不報,常若不能專力 【 常若不能專力 「若」稗海本作「苦」。】 。」云云。檜曰:「有是乎?諸公今不過欲帶行一職事,足以誰何士大夫者,朝廷不靳也。」岳最後至,意大略同,而語加峻曰:「如今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欲了即了耳。」檜頷之,於是三樞密拜矣。三人累表辭謝,檜與上約,答詔視常時率遲留一二日,凡諸禮例恩賜,各自倍多。檜別下詔,三大屯皆改隸御前矣。
始諸將苦鬬,積職已為廉車正任,然皆起卒伍,父事大將,常不得舉首,或溷其家室。岳師律尤嚴,將校有犯,大則誅殺,小亦鞭撻痛毒,用能役使深入如意。命既下,諸校新免所隸,可自結和 【 可自結和 「和」津逮本作「合」,稗海本、學津本作「知」。】 ,人人便寬善共命報應 【 人人便寬善共命報應 「善」稗海本、學津本作「喜」。「報」稗海本、學津本作「就」。】 。已略定,三人擾擾,未暇問也。稍從容,見檜,始以置銜漏挂兵權為請。檜笑曰:「諸君知宣撫制置使乎?此邊官爾。諸公今為樞庭官,顧不役屬耶?」三人者悵悵而退,始悟失兵柄焉。
○張才彥
歷陽張邵才彥,乃總得居士祁晉彥之兄也。建炎三年,自承奉郎上書賜對 【 自承奉郎上書賜對 「奉」津逮本、學津本作「務」。】 ,假大宗伯奉使撻覽軍前,拘留幽燕者凡十五年。及和議成,紹興十三年,始與洪皓、朱弁俱還。後為敷文閣待制,奉祠累年。乙亥更化,得知池陽,卒。
初,總得為小官時,嘗為常子正同、胡明仲寅論薦。其後子正死,明仲斥久矣。紹興二十四年,總得之子安國由鄉薦得捷集英 【 得捷集英 「捷」稗海本、學津本作「對」。】 ,考官置第七,秦塤為冠。塤試浙漕、南宮,皆第一。先臚傳一夕,進御安國卷,紙既厚,筆墨復精妙,上覽之喜甚,擢為首選,實以抑秦。秦不能堪,唶曰:「胡寅雖遠斥,力猶能使故人子為狀元邪!」已而廷唱,上又稱其詩,安國詣謝。秦問學何書?曰:「顏書。」又曰:「上愛狀元詩,常觀誰詩?」曰:「杜詩。」秦色莊,笑曰:「好底盡為君占却。」
先是太母歸自北方,將發,得與天族別。淵聖偃臥車前,泣曰:「幸語丞相歸我,處我一郡足矣。」才彥時亦聞之,痛憤。至是,服中遺相書,謂彼雖欲留淵聖以堅和好,然所貪者金帛,實不難於還,宜亟遣使。因大忤之,悔已莫及。更為好詞,上疏頌其靖康乞立趙氏,冀贖失言之罪。上方褒秦和戎之功,才彥遂自祕選躐進敷文待制 【 才彥遂自祕選躐進敷文待制 「祕選」稗海本作「私撰」。按宋史卷三七三張邵傳,才彥歸自金之後、升祕閣修撰,「祕選」疑當作「祕撰」。】 ,秦愈疑之。才彥居四明,杜門絕交不出,懼禍佯狂。
初,出使未還,妻李卒於家已累年。至是妄言吾妻死非命,且指總得為辭。蓋是時,實由已病言,或出於狂易;抑亦安國得罪 【 抑亦安國得罪 「亦」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知」。】 ,冀以自免。語轉上聞,於是逮總得赴大理獄,鞫殺嫂事,囚繫甚苦。其年十月,秦死。逼歲,安國叫閽,中批命刑部尚書韓仲通特入棘寺,始得釋去。方被逮時,道無錫,夢大士告以無恐,蓋預知秦亡。然因是總得亦病狂惑。
安國更八郡 【 安國更八郡 「八郡」稗海本作「入部」,小史本作「入郡」。】 ,有德愛。以當暑送虞雍公飲蕪湖舟中,中暑卒,年纔三十餘,士論惜之。
○韓通立傳
舊傳焦千之學於歐陽公,一日,造劉貢父,劉問五代史成邪?焦對將脫藳,劉問為韓瞠眼立傳乎?焦默然,劉笑曰:「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唐餘錄者,直集賢院王皥子融所撰,寶元二年上之。時惟有薛居正五代史,歐陽書未出也。此書有紀、志、傳,又博采諸家之說,傚裴松之三國志註,附見下方。表韓通於忠義傳,且冠之以國初褒贈之典,新、舊史皆所不及焉。皥乃王沂公曾之弟,後以元昊反,乞以字為名。其後呂伯恭編文鑑,制、詔一類,亦以褒贈通制為首,蓋祖子融之意也。
○老蘇族譜記
滄洲先生程公許字季與,眉山人,仕至文昌,寓居霅上,與先子從容談蜀中舊事,歷歷可聽。其言老泉族譜亭記,言鄉俗之薄,起於某人,而不著其姓名者,蓋蘇與其妻黨程氏大不咸,所謂某人者,其妻之兄弟也。老泉有自尤詩,述其女事外家,不得志以死,其辭甚哀,則其怨隙不平也久矣。其後東坡兄弟以念母之故,相與釋憾。程正輔於坡為表弟,坡之南遷,時宰聞其先世之隙,遂以正輔為本路憲將,使之甘心焉。而正輔反篤中外之義,相與周旋之者甚至。坡詩往復倡和,中亦可概見矣。
正輔上世為縣錄事,縣有殺人者,獄已具,程獨疑之,因緩其事,多方物色之,果得真殺人者,而繫者遂得釋。他日,任滿家居,夢神告之曰:「汝有活寃獄之功,當令汝子孫名宦相繼,為衣冠盛族。」至其子遂擢第,其後益大,如夢言,然多行不義,德馨弗聞。
有名唐者,宣政間附王、蔡,最貴顯。又有名敦厚字子山者,亦知名。邵康節之孫溥公濟守眉日,子山與之不咸,廉得其罪狀,用疋絹大書,櫝盛之,遣介持抵成都帥府治之前逆旅舍,委之而去。逆旅人得之以告帥,蕭振德起得之,以為奇貨,逮公濟赴成都獄,嚴鞫之。獄吏知其寃,遂教公濟一切承之,不然,死無以自明,公濟悟,如其教不復辯。獄上,朝論以為匿名書,法不當受,而制司非得旨,不應擅逮守臣,遂皆罷之。公濟雖得弗問,而憤憤不能堪,訴之於天,許黃籙十壇,至其子始償如訴 【 至其子始償如訴 「訴」稗海本、津逮本、學逮本作「數」。】 。子山之居極壯麗,一夕大火,不遺寸椽。子山本附秦檜,至右史,後忤意,謫安遠縣令以死焉。
○中謝中賀
今臣僚上表,所稱惟誠惶誠恐,及誠歡誠喜、頓首稽首者,謂之中謝中賀。自唐以來,其體如此。蓋臣某以下,亦略敍數語,便入此句,然後敷陳其詳。如柳子厚平淮西賀表:「臣負罪積釁,違尚書牋表,十有四年」云云,「懷印曳紱,有社有人」,語意未竟也,其下既云:「誠惶誠恐」,蓋以此一句,結上數語云爾。
今人不察,或於首聯之後,凑用兩短句,言震惕之義,而復接以中謝之語,則遂成重複矣。前輩表章如東坡、荊公,多不失此體。近時周益公為相,謝復封表云:「華陽黑水,裂地而封,舊物青氊,從天而下。磨玷之勤未泯,執珪之寵彌加。臣誠惶誠恐。」或以為疑,嘗以問公,公答之正如此。
○復覆伏三字音義
復、覆、伏三字音義相出入,易於混亂,今各疏於左。
復有三音 【 復有三音 「三」下原有「字」字,據稗海本刪。】 ,房六切者,復歸之復也,字書訓以往來,是也。易卦之復,毛詩「復古復竟」,論語「言可復也」,「克己復禮」,皆是也 【 皆是也 「是」上原無「皆」字,據稗海本、津逮本補「皆」字。】 。易註云:「還」,語註:「猶覆」,與詩「為恢復之復」,其義一也。扶富切者,又之義也,字書訓以又,是也。書「復歸於亳」,詩「復會諸侯」,語「復夢周公」 【 語復夢周公 「語」下原無「復」字,據稗海本、津逮本補。】 ,「則不復也」,及「復見復聞」之類,皆是也。芳六切,與覆同音者,反復之復也。易乾象贊,「反復道也」,釋文「芳六反,本亦作覆,是也」。
覆亦有三音,芳六反者 【 芳六反者 「反」稗海本作「切」。】 ,反覆之覆也,字書訓以反,是也。中庸「傾者覆之」,註:「敗也。」與易「反復道也」之復,音同義異。敷救切者,覆幬之覆也,字書訓以蓋,是也。扶又切者,伏兵也。左傳「君為三覆以待之」是也。
伏亦有三音,房六切者,伏羲之伏也,字書訓以伺也、匿也、隱也,是也。三伏之伏,及伏羲,伏生,赤伏符,皆是也。扶富切者,鳥抱卵也。莊子「越雞不能伏鵠卵」,及後漢「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皆是也。前漢五行志「元帝初元中,丞相府史家雌雞伏子」,顏云:「房富反。」用字者,不可以不辨焉。
○岳武穆逸事
杜充之駐建康也,岳飛軍立硬寨於宜興,命親將守之。飛兵出不利,夫人密諭親將選精銳、具餱糧,潛為策應之備。未幾,飛兵還,即入教場呼問之曰:「汝欲何為?」曰:「聞太尉軍小不利,故擇敢戰之士以備策應,此男女孝順耳。」飛曰:「吾命汝堅守根本,天不能移,地不能動。汝今不待吾令,擅自動搖,是無師律也 【 是無師律也 「是」原作「違」,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立命責短狀,將大懼,祈哀吐實,謂此非某所為,蓋夫人亦曾有命耳。飛愈怒,竟斬之。
又紹興和議初成,金以河南歸我。判宗正事士■〈亻褭〉,銜命道荊、襄、宛、洛,祇謁鞏襄原 【 祇謁鞏襄原 「鞏」下稗海本、學津本無「襄」字。】 。道過南鄧,岳飛止之曰:「金虜無信,君宜少駐。」■〈亻褭〉以上命有程,辭去。不數舍,烟塵四起,軍聲囂然,於是失色南奔。忽遇大軍,望之,岳幟也,遂馳就之。飛笑曰:「固謂君勿行,正恐此耳。然已遣董御帶、牛觀察在前與之交鋒矣。兵勝敗無常,君王人,且近屬,吾當以自己兵衛送君。」行數里,兩將捷書至,蓋■〈亻褭〉未行前一日出師也。其後飛得罪下獄,■〈亻褭〉極辯其無辜,且以百口保之。非惟感恩,蓋親見其用兵神速故耳。朝臣併論■〈亻褭〉身為宗室,不應交結將帥,因指為飛黨,遂罷宗司與祠云。
又張魏公之出督也,陛辭之日,與高宗約曰:「臣當先驅清道,望陛下六龍夙駕,約至汴京,作上元帥 【 作上元帥 「元」下稗海本無「帥」字,學津本「帥」字處作空缺。按皆費解,疑本句有誤。】 。」飛聞之曰:「相公得非睡語乎?」於是魏公憾之終身。
○若干如干
若干二字,出古禮鄉射。大射數射算云:若干純 【 若干純 「純」津逮本作「絕」。】 、若干奇。若、如也,干、求也。言事本不定,嘗如此求之。又曲禮:「問天子之年,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前漢食貨志顏註云:「設數之言也。干如箇,謂當如箇數也,亦曰如干。」文選任彥升竟陵王狀:「食邑如干戶。」註云:「如干戶即若干戶也。」
然又為複姓,後周有若干鳳,及右將軍若干惠。若,音人者反。釋文云:「以國為姓。」然則若干又國名也。
○祠山應語
余世祀祠山張王,動止必禱,應如蓍龜,姑志奇驗數事於此,以彰神休。
先子需澄江次,為有力者攘去,再以毘陵等三壘干祀第 【 再以毘陵等三壘干祀第 「第」稗海本、學津本作「地」。】 ,逾月不報 【 逾月不報 逾原作「餘」,據稗海本改。】 。先妣時留霅,禱於南關之祠,有「水邊消息的非遙」之語,及收杭信,則聞霍山所祈,亦得此籤,越日臨汀之命下矣。
戊辰年,鑄子甫五歲,病骨蒸,勢殆甚,凡藥皆弗效。禱籤得蠱之上九云:「蠱有三頭,紛紛擾擾,如蟲在皿,執一則了。」退謀之醫,試投逐蟲之劑,凡去蚘蛔二,其色如丹,即日良愈。
甲寅春往桐川炷香,得籤云:「不堪疾病及東牀」云云。是歲外舅捐館。
壬午五月二十八日,杭城金波橋馮氏火作,次日,勢益張,雖相去幾十里,而人情惶惶不自安。時楊大芳、潘夢得皆同居,相慰勞曰:「巫言神語皆吉,勿庸輕動。」余不能決,因卜去就於神,得五十六云:「遭人彈劾失官資,火欲相焚盜欲窺。」於是挈家湖濱,是夕四鼓,遂成焦土。
○傅伯壽以啟擢用
傅伯壽為浙西憲。韓侂冑用事,伯壽首以啟贄之曰:「澄清方効於范滂,跋扈遽逢於梁冀。人無恥矣,咸依右相之山;我則異歟,獨仰韓公之斗。首明趨向,願出鎔陶。」由是擢用至僉書樞密院事。韓敗,追三官,奪執政恩。
○林外
林外字豈塵,泉南人。詞翰瀟爽,詼譎不羈,飲酒無算。在上庠,暇日獨遊西湖,幽寂處得小旗亭,飲焉。外美風姿,角巾羽氅,飄飄然神仙中人也。豫市虎皮錢篋數枚藏腰間,每出其一,命酒家保傾倒,使視其數,酬酒直即藏去。酒且盡,復出一篋,傾倒如初。逮暮,所飲幾斗餘,不醉,而篋中錢若循環無窮者,肆人皆驚異之。將去,索筆題壁間曰:「藥爐丹竈舊生涯,白雲深處是吾家。江城戀酒不歸去,老却碧桃無限花。」明日都下盛傳某家酒肆有神仙至云。
又嘗為垂虹亭詞,所謂「飛梁遏水者」,倒題橋下,人亦傳為呂翁作。惟高廟識之曰:「是必閩人也,不然,何得以鎖字協埽字韻。」已而知其果外也。此詞已有紀載,茲不復書。
南劒黯淡灘,湍險善覆舟,行人多畏避之。外嘗戲題灘傍驛壁曰:「千古傳名黯淡灘,十船過此九船翻。惟有泉南林上舍,我自岸上走,你怎奈何我?」雖一時戲語,頗亦有味。
○甄雲卿
永嘉甄雲卿字龍友 【 永嘉甄雲卿字龍友 本句稗海本作「永嘉甄龍友字雲卿」。】 ,少有俊聲,詞華奇麗。而資性浮躁 【 而資性浮躁 本句稗海本作「而性資浮薄」。】 ,於鄉人無不狎侮,木待問蘊之為尤甚。木生朝,為詞賀之,末云:「聞道海壇沙漲也,明年。」蓋諺云:「海壇沙漲,溫州出相。」明年者,俗言且待也。又嘗損益前人酒令曰:「金銀銅鐵鋪,絲綿紬絹綱,鬼魅魍魎魁。」蓋木以癸未魁天下也。
甄辦給雄一時,謔笑皆有餘味。一日登對,上戲問云:「卿安得與龍為友?」甄倉忙占奏,殊不能佳 【 甄倉忙占奏殊不能佳 本二句稗海本作「甄倉忙占奏不能」。】 。及退殿陛,自恨失言曰:「何不云堯舜在上,臣安得不與夔龍為友?」聞者惜之。
競渡日,着綵衣立龍首,自歌所作思遠樓前之詞,旁若無人。然於性理解悟,凡禪衲機鋒,皆莫能答。將亡之日,命其子爓湯,且召蘊之,將囑以後事。甄居城外,昏暮門闔不得入,其子白之,甄曰:「然則勿爓以待旦。」既旦,木聞之亟來,甄喜曰:「吾將行,得君主吾喪,則濟矣。」木許諾,乃入浴更衣,與木訣,坐而逝。既復開目曰:「吾儒無此也。」復臥,乃絕。
○西林道人
端平間,周文璞、趙師秀數詩人,春日薄遊湖山,極飲西林橋酒壚,皆大醉熟睡。忽有髽髻道人過而睨之,哂曰:「詩仙醉邪?」顧酒家:「善看客,我當將償酒錢 【 我當將償酒錢 「將」稗海本、學津本作「代」。】 。」索水小盂,以瓢中藥少投之,入口略嗽,噀之地上,則皆精銀也。時遊人方盛,皆環視駭歎,忽失道人所在。
薄暮,諸公始醒,酒家具道所以,皆悵然自失。其家持銀往市,得錢正可酬所直,了無贏餘。明日,喧傳都下,酒家圖其事於壁,自以為遇仙酒肆。好事者競趨之,遂為湖山旗亭之甲,而諸公亦若有悟云。
○崔福
崔福,故羣盜也,嘗為官軍所捕。會夜大雪,方與嬰兒同榻,兒寒夜啼,不得睡覺。捕者至,因以故衣擁兒口,兒得衣,身煖啼止,遂得逸去。因隸籍軍伍,累從陳子華捕賊,積功至刺史、大將軍。
後從陳往江西,留南昌。既而子華易閫金陵,兼節制淮西,而崔仍留洪。時倅攝郡,一日,倅與郡僚宴滕王閣,崔怒其不見招,憾之。適至府治前,民有立牌訴寃者,崔乃携其人,直至飲所,責以郡官不理民事。嗾諸卒盡碎飲器,官吏皆奔逸竄去,莫敢嬰其鋒。子華知之,遂檄還建康。
會淮西有警,命王鑑出師,鑑請福為援。福不樂為鑑用,託以葬女擅歸。鑑怒,遂白其前後過惡,且必正其慢令之罪。會子華亦厭忌之,於是遂從軍法,然後聲其罪於朝。
福勇悍善戰有聲,其死也軍中惜之。然其跋扈之跡已不可掩,殺身之禍,實有以自取之也。
○張乂林叔弓 【 張乂林叔弓 「弓」稗海本作「躬」,下同,不悉出校記。】
張乂,延平人。少負才入太學,有聲,為節性齋長 【 為節性齋長 「節」稗海本作「率」。】 ,既又為時中齋長。其人眇小而好作為 【 其人眇小而好作為 「其人」稗海本作「甚」。】 ,動以苛禮律諸生,同舍多不平之。
莆田林叔弓,亦輕浮之士也,於是以其名字作詩賦各一首嘲之。其警聯云:「身材短小,欠曹交六尺之長;腹內空虛,乏劉义一點之墨。」詩警句云:「中分爻兩段,風使十橫斜。文上元無分,人前強出些。」曲盡形容之妙,聞者絕倒。
又私試闢四門賦云 【 又私試闢四門賦云 「試」下稗海本有「舜」字。】 :「想帝女下嬪,大展親家之禮;諒商均不肖,幾成太子之遊。」天子之堂九尺云:「假令晏子來朝,莫窺其面;縱使曹交入見,僅露其頭。」顏淵具體而微賦云:「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望之儼然;道與之貌,天與之形,■〈耳少〉乎小爾。」亦皆叔弓之所為也。
○優語
宣和中,童貫用兵燕薊,敗而竄。一日內宴,教坊進伎為三四婢,首飾皆不同。其一當額為髻,曰蔡太師家人也;其二髻偏墜,曰鄭太宰家人也;又一人滿頭為髻如小兒,曰童大王家人也。問其故,蔡氏者曰:「太師覲清光,此名朝天髻。」鄭氏者曰:「吾太宰奉祠就第,此嬾梳髻。」至童氏者曰:「大王方用兵,此三十六髻也。」
近者己亥歲,史之為京尹 【 史之為京尹 稗海本「史」下有注云:「疑失一字。」】 ,其弟以參政督兵於淮。一日內宴,伶人衣金紫,而幞頭忽脫,乃紅巾也。或驚問曰:「賊裹紅巾,何為官亦如此?」傍一人答云:「如今做官底,都是如此。」於是褫其衣冠,則有萬回佛自懷中墜地。其旁者云:「他雖做賊,且看他哥哥面。」
又女官吴知古用事 【 又女官吴知古用事 原本「官」下有夏校注云:「疑當作『冠』。」】 ,人皆側目。內宴日,參軍四筵張樂,胥輩請僉文書,參軍怒曰:「我方聽觱栗,可少緩。」請至三四,其答如前。胥擊其首曰:「甚事不被觱栗壞了。」蓋是俗呼黃冠為觱栗也。
王叔知吴門日,名其酒曰徹底清。錫宴日,伶人持一樽誇於衆曰:「此酒名徹底清。」既而開樽,則濁醪也。旁誚之云:「汝既為徹底清,却如何如此?」答云:「本是徹底清,被錢打得渾了。」此類甚多,而蜀優尤能涉獵古今,援引經史,以佐口吻資笑談。
當史丞相彌遠用事,選人改官,多出其門。制閫大宴,有優為衣冠者數輩,皆稱為孔門弟子。相與言,吾儕皆選人,遂各言其姓曰:吾為常從事,吾為於從政,吾為吾將仕,吾為路文學。別有二人出曰:「吾宰予也。夫子曰:『於予與改。』可謂僥倖。」其一曰:「吾顏回也。夫子曰:『回也不改。』吾為四科之首而不改,汝何為獨改?」曰:「吾鑽故改,汝何不鑽?」回曰:「吾非不鑽,而鑽彌堅耳?」曰:「汝之不改宜也,何不鑽彌遠乎?」其離析文義,可謂侮聖言,而巧發微中,有足稱言者焉。
有袁三者,名尤著。有從官姓袁者,制蜀,頗乏廉聲。羣優四人,分主酒色財氣,各誇張其好尚之樂,而餘者互譏誚之。至袁優,則曰:「吾所好者財也。」因極言財之美利,衆亦譏誚之不已。徐以手自指曰:「任你譏笑,其如袁丈好此何?」
○譏不孝子
有士赴考,其父充役,為貼書勉其子,登第則可免。子方浪遊都城,窘無資用,即答曰:「大人欲某勉力就試,則宜多給其費,否則至場中定藏行也。」奕者以不露機為藏行云。
又有士父使從學,月與油燭一千,其子請益,不可,子以書白云:「所謂焚膏繼晷者,非為身計,正為門戶計。且異日恩封,庶幾及父母耳。有如吝小費,則大人承事,娘子孺人,遼乎邈哉!」聞者絕倒。
●齊東野語卷十四
館閣觀畫
鍼砭
巴陵本末
數奇
諫筍諫果
姚幹父雜文
繼母服
食牛報
○館閣觀畫
乙亥歲秋,祕書監丞黃恮汝濟,以蓬省旬點,邀余偕行,於是具衣冠望拜右文殿,然後遊道山堂。堂故米老書扁,後以理宗御書易之。著作之庭,胡邦衡所書,曰蓬巒,曰羣玉堂。堂屏,坡翁所作竹石,相傳淳熙間,南安守某人,乃取之長樂僧寺壁間,去其故土,而背施髹漆,匣以持獻曾海野,曾殂後,復獻韓相平原,韓誅,簿錄送官。左為汗青軒,軒後多古桂,兩旁環石柱二。小亭曰蓬萊,曰濯纓,曰方壺,曰含章,曰茹芝,曰芸香。射亭曰繹志,曰采良門。「采良」二字,莫知所出。
登渾儀臺,觀銅渾儀。紹興間內侍邵諤所為,精緻特甚,色澤如銀如玉。此器凡二,一留司天臺,一留此以備測驗。
最後步石渠,登祕閣,兩旁皆列龕藏先朝會要及御書畫,別有朱漆巨匣五十餘,皆古今法書名畫也。是日僅閱秋、收、冬、餘四匣。畫皆以鸞鵲綾、象軸為飾,有御題者,則加以金花綾。每卷表裏,皆有尚書省印,防閑雖甚嚴,而往往以偽易真,殊不可曉。其佳者有董源畫孔子哭魚邱子圖,唐模顧愷之洗經圖,此二圖絕高古。李成重巒寒溜,孫大古誌公,展子虔作伏生,無名人三天女,亦古妙。燕文貴紙畫山水小卷極精。土雷小景 【 土雷小景 「土」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士」。】 ,符道隱山水,關仝山水,胡瓌馬,陳晦柏,文與可古木便面,亦奇,餘悉常品,亦有甚謬者。通閱一百六十餘卷,絕品不滿十焉。暇日想像書之,以為平生清賞之冠也。
○鍼砭
古者鍼砭之妙,真有起死之功。蓋脉絡之會,湯液所不及者,中其俞穴,其效如神,方書傳記,所載不一。若唐長孫后懷高宗,將產,數日不能分娩。詔醫博士李洞玄候脉,奏云:「緣子以手執母心,所以不產。」太宗問:「當何如?」洞玄曰:「留子母不全,母全子必死。」后曰:「留子,帝業永昌。」遂隔腹鍼之,透心至手,后崩,太子即誕。後至天陰,手中有瘢。龐安常視孕婦難產者,亦曰:「兒雖已出胞,而手執母腸胃,不復脫衣。」即捫兒手所在,鍼其虎口,兒既痛,即縮手而生,及觀兒虎口,果有鍼痕。近世屠光遠亦以此法治番陽酒官之妻。三人如出一律,其妙如此。蓋凡醫者,意也,一時從權,有出於六百四十九穴之外者。
脞說載李行簡外甥女,適葛氏而寡,次嫁朱訓,忽得疾如中風狀。山人曹居白視之,曰:「此邪疾也。」乃出鍼刺其足外踝上二寸許,至一茶久,婦人醒,曰:「疾平矣。」始言每疾作時,夢故夫引行山林中。今早夢如前,而故夫為棘刺刺足脛間不可脫,惶懼宛轉,乘間乃得歸。曹笑曰:「適所刺者,八邪穴也。」此事尤涉神怪。余按千金翼有刺百邪所病十三穴,一曰鬼官 【 一曰鬼官 「官」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宮」。】 ,二曰鬼信,三曰鬼壘,四曰鬼心,五曰鬼路,六曰鬼枕,七曰鬼牀,八曰鬼市,九曰鬼病,十曰鬼堂,十一曰鬼藏,十二曰鬼臣,十三曰鬼封,然則居白所施正此耳。
今世鍼法不傳,庸醫野老,道聽塗說,勇於嘗試,非惟無益也。比聞趙信公在維揚制閫日,有老張總管者,北人也,精於用鍼,其徒某得其粗焉。一日,信公侍姬苦脾血疾垂殆,時張老留旁郡,亟呼其徒治之,某曰:「此疾已殆,僅有一穴或可療。」於是刺足外踝二寸餘,而鍼為血氣所吸留,竟不可出。某倉惶請罪曰:「穴雖中,而鍼不出,此非吾師不可,請急召之。」於是命流星馬宵征,凡一晝夜而老張至。笑曰:「穴良是,但未得吾出鍼法耳。」遂別於手腕之交刺之,鍼甫入,而外踝之鍼躍而出焉,即日疾愈,亦可謂奇矣。
然古者,鍼以石為之。昔金元起欲註素問,訪王孺以砭石,答曰:「古人以石為鍼,必不用鐵。」說文有此砭字,許慎云:「以石刺病也。」東山經云:「高氏之山多鍼石。」郭璞云:「可以為砭鍼。」春秋:「美疢不如惡石。」服子慎註云:「石,砭石也。」季世無復佳石,故以鍼代之耳。
又嘗聞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嘗獲試鍼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腑臟無一不具。其外俞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都用此以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水 【 中實以水 「水」稗海本、學津本作「汞」。下同,不另出校記。】 ,俾醫工以分折寸,按穴試鍼,中穴,則鍼入而水出,稍差,則鍼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後趙南仲歸之內府,叔恭嘗寫二圖,刻梓以傳焉,因併附見於此焉。
○巴陵本末
穆陵既正九五之位,皇兄濟王竑出封宛陵,辭不就。史丞相同叔以其有逼近之嫌,遂徙寓於霅城之西。寶慶元年乙酉正月八日,含山狂士潘甫與弟壬、丙率太湖亡命數十人,各以紅半袖為號,乘夜踰城而入,至邸索王,聲言義舉推戴。王聞變,易敝衣,匿水竇中,久而得之。擁至州治,旋往東嶽行祠,取龍椅置設廳,以黃袍加之。王號泣不從,脅之以兵,不獲已,與之約曰:「汝能勿傷太后、官家否?」衆諾,遂發軍資庫出金帛楮券犒軍。命守臣謝周卿率見任及寄居官立班,且揭李全榜於州門,聲言史丞相私意援立等罪。且稱見率精兵二十萬,水陸並進。時皆聳動,以為山東狡謀。比曉,則執兵者大半皆太湖漁人,巡尉司蠻卒輩多識之 【 巡尉司蠻卒輩多識之 「尉」原作「校」,據稗海本及宋史卷二四六鎮王竑傳改。】 ,始疑其偽。王乃與郡將謀,帥州兵勦之,其數元不滿百也,潘壬竟逸去。 【 後明亮獲之楚州河岸。】 寓公王元春遂以輕舟告變於朝,急調殿司將彭忳赴之 【 急調殿司將彭忳赴之 「彭忳」宋史卷四一理宗紀、卷二四六鎮王竑傳作「彭任」。】 ,兵至,賊已就誅矣。主兵官苟統領者,堅欲入城,意在乘時刼掠。舟抵南關張王祠下,忽若有方巾白袍人擠之入水,於是亟聞之,朝廷亦以事平,俾班師焉。使非有此,一城必大擾矣。越一日,史相遣其客余天錫來 【 史相遣其客余天錫來 「余」宋史卷四一理宗紀、卷二四六鎮王竑傳作「秦」。又宋史卷四一九有余天錫傳,但不載此事。本末卷八十八作「余」,但中華書局校點本本末則據宋史理宗紀及鎮王竑傳已校改為「秦」字。「余」、「秦」形近,特記其異同於此。】 ,且頒宣醫視疾之旨。時王本無疾,實使之自為之計,遂縊於州治之便室,舁歸故第治喪。 【 本州有老徐駐泊云:嘗往視疾,至則已死矣。見其已用錦被覆於地,口鼻皆流血,沾漬衣裳 【 沾漬衣裳 「裳」稗海本作「衾」。】 ,審爾,則非縊死矣。】 始欲治葬於西山寺,其後遂藳葬西溪焉。初,朝廷得報,謂出山東謀,史揆懼甚,既而事敗,李全亦自通於朝,以為初不與聞,疑慮始釋。遂下詔貶王為巴陵縣公,夫人吴氏賜度牒為女冠,移居紹興,改湖州為安吉州。王元春以告變功,遂知鄉郡。時秀王第十三子師彌,逃難菁山園廟,亦獎其能守園陵,躐等升嗣襲。甚者以潘閬嘗從秦王為記室,有同謀之嫌,亦黜其先賢之祀焉。先是天台宋濟中楫為守日 【 先是天台宋濟中楫為守日 「中」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仲」。】 ,更立諸坊扁,其左題曰,守臣宋濟立。未幾變作,或以為先讖云。
其後魏了翁華父、真德秀希元、洪咨夔舜俞、潘枋庭堅,皆相繼疏其寃。大理評事廬陵胡夢昱季晦 【 大理評事廬陵胡夢昱季晦 「季」津逮本、學津本作「秀」。】 ,應詔上書,引晉申生為厲,漢戾太子,及秦王廷美之事,凡萬餘言,訐直無忌,遂竄象州,翁定,杜豐,胡炎,皆有詩送之。翁云:「應詔書聞便遠行,廬陵不獨說邦衡。寸心只恐孤天地,百口何期累弟兄。世態浮雲多變換,公朝初日合清明。危言在國為元氣,君子從來豈願名。」杜云:「廬陵一小郡,百歲兩胡公。論事雖小異,處心應略同。有書莫焚藳,無恨豈傷弓。病愧不遠別,寫詩霜月中。」胡云:「一封朝奏大明宮,吹起廬陵古直風。言路從來天樣闊,蠻烟誰使徑旁通。朝中競送長沙傅,嶺表爭迎小澹翁。學館諸生空飽飯,臨分憂國意何窮 【 臨分憂國意何窮 「分」津逮本、學津本作「汾」。】 。」竟歿於貶所。
端平更化,詔許歸葬,官其一子。洪舜俞當制云:「朕訪落伊始,首下詔求讜言,蓋與諫鼓、謗木同意。以直言求人,而以直言罪之,豈朕心哉。爾風裁峻潔,志概激壯,繇廷尉平上書公車,言人之所難言。方嘉貫日之忠,已墮偃月之計。問塗胥口,訪事瀧頭,曾無幾微見於面,何氣節之烈也。仁祖能起介於遠謫之餘,孝祖能拔銓於投荒之後。撫今懷遠,魂不可招;潦霧墮鳶,追悔何及。仍官厥子,以旌折檻之直,且識投杼之過,爾雖死不朽矣。」以周成子與謀,鞫之棘寺,不服,大理卿徐宣力辨其非 【 大理卿徐宣力辨其非 「宣」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瑄」。】 ,皆坐貶死。臺諫李知孝莫澤,奉承風旨,凡平日睚眦之怒,悉指以從偽,彈劾無虛日,朝野為之側足。越再歲,忽頒寬恩,或謂史揆嘗有所覩而然。
辛卯鬱攸之變,太室省部悉為煨燼,下詔求言。籍田令徐清叟應詔略云:「人倫睦則天道順,一或悖其常,則天應之以禍。巴陵有過,罔克繼紹,大臣協定大計,挈神器歸之陛下。不幸狂寇猝發,陷巴陵於不道,衣服僭擬,死有餘罪。然在彼縱非,而在我者不可不厚。奪爵廢祀,暫焉猶可,久而不赦,厥罰甚焉。況曩因巴陵詿誤,名在丹書者,比以慶賚,生者敍復,死者歸葬。然恩及疏逖,而親者反薄,臣恐寧宗在天之靈,或謂不然也。蓋陛下之與巴陵,俱寧宗皇帝之子,陛下富貴如此,而巴陵僇辱如彼,詎合人父均愛其子之意!近者,京城之火,上延太室,往往緣此。蓋以陛下一念之慍,忍加同氣,累載積年,猶未消釋,有以傷和而召異也。」云云。
癸巳六月,御筆命有司改葬,追復王爵,所有命繼之事,則事關家國,非朕敢私。
丙申歲,正言方大琮奏疏亦云:「古今有不可亡之理,理者何?綱常是也。陛下隱之於心,其有不安者乎?臣在田野間,側聞寧宗皇帝嘉定選擇之時,追記先朝,眷念魏邸,故陛下之立,必自魏來。彼故王退守藩服,變出倉卒,霅川之事,深可痛矣。臣嘗記真德秀之疏曰:『前有避匿之迹,後有討捕之謀。』又記洪咨夔之疏曰:『霅川之變,非濟邸之本心,濟邸之歿,非陛下之本心。』魏了翁直前之疏,徐清叟火災之疏,皆可謂得其情矣。胡夢昱一疏,尤為惻怛;貫穿百代之興亡,指陳天人之感應,讀之使人流涕。當是時也,天地祖宗猶有以察陛下之有所制;黃壤沉魄,猶有以亮陛下之不得已。今將十載,天斃老妖,端平改絃,威福自出,此非昭寃雪枉之時乎?臣恭覩六年六月御筆有曰『脅狂陷逆』,又曰『復爵塋墳』,而立後一事,則以事繫家國,難以輕議。又恭覩二年七月御筆,有曰『衞王功茂,深欲保全其家』,又曰『劄付宅之兄弟,自今臣僚,無復攟摭』。一則牢關固拒,如待深讐,何其重於繼同氣之後;一則丁寧覆護,如撫愛子,何其厚於保姦孽之家。合二筆而觀,有人心者,以為何如哉!故王之迹,非若秦邸,而秦邸子孫,至今繁盛。今也,西溪荒阡,麥飯無主,霜嫠孤寄,抑墮緇流。」云云。「臣剽聞故王嘗從陛下會朝侍班,同榻共食,情愛備至。使無彌遠先入之言,寧不愴念疇昔之故。若故王者,生蒙友愛之義,死乃不蒙繼絕之恩乎?臣聞真德秀垂歿,語其家以不能申前言為大恨。又見洪咨夔嘗對臣言曰:『上意未回,則天意亦未易回。』今二臣亡矣!獨夢昱所謂寃不散則禍不消,今雖官其一子,未足償其一門之痛,是不惟故王之寃未散,而夢昱之論亦未明也。羣臣泛議,一語及此,搖手吐舌,指為深諱。陛下豁然開悟,特下明詔,正權臣之罪,洗故王之寃,則端平德刑之大者明矣。是必改塋高燥,亟謀紹承,幸伉儷之猶存,庶精爽之有託。若敖之鬼不餒,新城之巫永消,則天心之悔禍有期,人心之厭亂有日,特在陛下一念間耳。宋文帝何如主,猶能還二王之家,正徐傅之戮,而況九京之下,所望於英明之主哉。」云云。
丙申明禋,大雷電雨雹,詔求直言。架閣韓祥疏曰:「四海之大 【 四海之大 「大」稗海本、學津本作「人」。】 ,誰無兄弟,尊為元首,寧忍忘情,宿草荒阡,彼獨何辜?二三臣子勸陛下紹巴陵之後則弗顧,請陛下行徐傅之誅則弗忍,烏知新城寃魄不日夜惻愴,請命上帝乎?」司農丞鄭逢辰封章略曰:「妖由人興,變不虛發。推原其故,陛下掇天怒者,其失有四:一曰天倫未篤,二曰朝綱未振,三曰近習之勢寖張 【 三曰近習之勢寖張 「近習」稗海本作「權奸」。】 ,四曰後宮之寵寖盛。何謂天倫未篤?兄弟,人之大倫也。巴陵之死,幽魂藳葬,敗冢荒邱,天陰鬼哭,夜雨血腥,行道之人,見者隕涕。太子申生之死,猶能請命於帝,巴陵亦先帝之子,陛下之兄也。霅川之變,竄身水竇,襟裾霑濡,兇徒迫脅,情實可憐。今乃烝嘗乏祀,嫠婦無歸,豈不掇天怒邪。」云云。
丁酉火災,三學生員上書,謂火起新房廊,乃故王舊邸之所,火至僊林寺而止,乃故王舊宅之材,皆指為伯有為厲之驗。太常丞趙琳疏,亦以春秋鄭伯有良霄為厲之驗。一時朝紳韋布,咸謂故王之寃不伸,致干和氣。獨府學生李道子立異一書,援唐立武后事,謂此陛下家事,勿恤人言。又有廣南額外攝官事鄒雲一書,尤為可駭。大略謂:「濟邸不能一死,受程軍、陳登之徒,班廷拜舞於倉猝之際,天日開明,著身無地,夫復何言。今天下之士,反起興憐,陛下又從而加惠之,復其爵位,給其帑藏,可謂曲盡其恩。今天下之士,不知大義所在,復以立嗣為言,簧鼓天下之聽。且濟邸雖未得罪於天下,而實得罪於春秋,濟王不道,法所當除。陛下尚軫在原,猶存爵位,借使勉從羣議,俾延於世,不可也。矧當世情多阻之時,人心趨亂者衆,萬一貪夫不靖之徒,有以立楚懷王孫而激亂者,是時置國家於何地,其亦不思之甚矣。以真德秀之賢,猶且昧此,況他人乎?」二人並特旨補將仕郎,權夕郎丁伯桂駁之,乃止。殿院蔣峴伯見,謂:「火災止是失備,更無餘說。」且云:「濟邸之於陛下,本非同氣之親,非兄弟而強為兄弟。」又云:「中庸達道,始於君臣而次於父子,大易二篇,基於父子而成於君臣,而況下於父子者乎?此見君臣之道,獨立於天地之間。」又云:「君臣既定,父子不必言,兄弟不當問。」又云:「天不能命,神不能語,巫而誣焉。」於是太武學生劉實甫等二百餘人,相率上書力攻之,峴遂罷言職。
至景定甲子歲,度宗踐祚之初,監察御史常懋長孺奏:「巴陵之事,豈其本心?真宗能還秦邸之後,以成太宗之心,陛下豈不能為故王續一綫之脉哉!」既而御筆云:「濟王生前之官,先帝已與追復,尚有未復所贈官,嘗曰留以遺後人,即仁皇踐祚,贈秦王太師、尚書令之典也。所宜繼志,以慰泉壤,可追復太師、保靜鎮潼軍節度使,仍令所屬討論墳塋之制 【 仍令所屬討論墳塋之制 「仍」原作「乃」,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日下增修,餘照先帝端平元年六月十二日指揮。」
又至德祐乙亥,邊事俶擾,臺臣以此為請。而常長孺入為文昌,一再奏陳,以為:「此亦挽回天意之機。且霅川之事,非其本心,置之死地過矣,不為立後又過矣。匹夫匹婦之寃,猶能召飛霜枯草之災,况嘗備儲闈之選乎?且理宗以來,疆土日蹙,災變日至,毋乃巴陵得請於帝乎?若子產所謂有以歸之,斯可矣。欲乞英斷,為理祖、度考了此一段未為之事,不然,臣恐申生之請未已也。」遂有旨:太師、保靜鎮潼軍節度使、濟王,特封鎮王,賜謚昭肅。所有墳塋令臨安府兩浙漕司相視,更加修繕。仍令封椿安邊所撥田一萬畝給賜,仍差王應麟前往致祭,蓋應麟亦嘗有請也。又批令於兩班中,擇昭穆相當二三歲以下者,指定一員,以奉其祀。嗚呼!挽回天意,至此亦晚矣,悲夫!
○數奇
李廣傳:「廣數奇,毋令當單于。」註云:「奇、不偶也,言廣命隻不偶也。數音所角切,奇、居宜切。」宋景文以為江南本漢書,數乃所具切,角字乃具字之誤耳。然或以為疑。余因考藝文類聚、馮敬通集「吾數奇命薄」,唐文粹徐敬業詩「數奇良可歎」,王維詩「衞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杜詩「數奇謫關塞,道廣存箕潁」,羅隱詩「數奇當自愧,時薄欲何干」,坡詩「數奇逢惡歲,計拙集枯梧」,觀其偶對,則數為命數,非疏數之數,音所具切明矣。
○諫筍諫果
世傳涪翁喜苦筍,嘗從斌老乞苦筍詩云:「南園苦筍味勝肉,籠籜稱寃莫採錄,煩君更致蒼玉束,明日風雨吹成竹。」又和坡翁春菜詩云:「公如端為苦筍歸,明日春衫誠可脫 【 明日春衫誠可脫 「春」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青」。按山谷外集卷五次韻子瞻春菜原詩作「青」。】 。」坡得詩,戲語坐客云:「吾固不愛做官,魯直遂欲以苦筍硬差致仕。」聞者絕倒。嘗賦苦筍云:「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放翁又從而獎之云:「我見魏徵殊■〈女舞〉媚,約束兒童勿多取。」於是世以諫筍目之。殊不知翁嘗自跋云:「余生長江南,里人喜食苦筍,試取而嘗之,氣苦不堪於鼻,味苦不可於口,故嘗屏之,未始為客一設。及來黔,黔人冬掘苦筍萌於土中,才一寸許,味如蜜蔗,初春則不食,惟■〈棘上火下〉道人食苦筍。四十餘日出土尺餘,味猶甘苦相半。」以此觀之,涪翁所食,乃取其甘,非貴乎苦也。南康簡寂觀有甜苦筍,周益公詩云:「疏食山間荼亦甘 【 疏食山間茶亦甘 「疏」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蔬」。按周益國文忠公集省齊文稿卷五五月三日遊簡寂食甜苦筍知觀歐陽齊軍求詩原句亦作「疏」。】 ,况逢苦筍十分甜,君看齒頰留餘味,端為森森正且嚴。」此亦取其甜耳。世人慕名忘味,甘心荼苦者,果何謂哉。
又記涪翁在戎州日,過蔡次律家,小軒外植餘甘子,乞名於翁,因名之曰味諫軒。其後王子予以橄欖送翁 【 其後王子予以橄欖送翁 「王」下津逮本、學津本有「宣」字。】 ,翁賦云:「方懷味諫軒中果,忽見金盤橄欖來,想見餘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然則二物亦可名之為諫果也。
○姚幹父雜文 【 姚幹父雜文 「幹」稗海本、學津本作「乾」。下同,不悉出校記。】
姚鎔字幹父號秋圃,合沙老儒也,余幼嘗師之。記誦甚精,著述不苟,潦倒餘六旬,僅以晚科主天台黃巖學,朞年而殂。余嘗得其雜著數篇,議論皆有思致。今散亡之餘,僅存一二,懼復失墜,因錄之以著余拳拳之懷。
喻白蟻文云:「物之不靈,告以話言而弗聽,俗所謂對馬牛以誦經是已。雖然,羣生之類,皆含靈性 【 皆含靈性 「靈」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佛」。】 ,皆具天機。百舌能語,白鷺能棊,伯牙絃清而魚聽,海翁機露而鷗疑,害稼之蝗知卓茂,害人之鱷識昌黎,若茲之類,言可喻,理可化,安可例以馬牛而待之。况夫螻蟻至微,微而有知。自國於大槐以來,則有君臣尊卑。南柯一夢,言語與人通,井邑與人同。人但見其往來憧憧,而不知其市聲訌訌。固自有大小長幼之序,前呼後喚之響,默傳於寂然無譁之中。一種俱白,號曰地虎,族類蕃昌,其來自古。賦性至巧,累土為室,有觜至剛,嚙木為糧。吾嘗窺其窟穴矣,深閨邃閣,千門萬戶,離宮別館,複屋修廊。五里短亭,十里長亭,繚繞乎其甬道;五步一樓,十步一閤,玲瓏乎其蜂房。嗟爾之巧則巧矣,盛則盛矣,然卵生羽化,方孳育而未息,鑽椽穴柱,不盡嚼而不已。遂使脩廊為之空洞,廣廈為之頹圮。夫人營創,亦云難只,上棟下宇,欲維安止,爾廼鳩居之而不恤,蠶食之而無恥,天下其寧有是理。余備歷險阻,拙事生涯,造物者計尺寸而與之地,較錙銖而賦之財。苟作數椽,不擇美材,既杉欏之無有,惟樺松之是裁 【 惟樺松之是裁 「樺」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梓」。】 ,正爾輩之所慕,逐馨香而俱來,苟能飽爾之口腹,豈不岌岌乎殆哉。雖然,爾形至微,性具五常;其居親親,無閨門同氣之鬬,近於仁;其行濟濟,有君子遜畔之風,近於禮;有事則同心協力,不約而競集,號令信也;未雨則含沙負土,先事而綢繆,智識靈也;其徒羽化,則空穴餞之於外,有同室之義也。既靈性之不泯,宜善言之可施,余之諦創爾所見,余之艱難爾宜知。今與爾畫地界 【 今與爾畫地界 「界」上,津逮本、學津本有「為」字。】 ,自東至西十丈有奇,自南至北其數倍蓰,請遷族類以他適,毋入範圍而肆窺。苟諄諄而莫聽,是對馬牛而誦經,其去畜類也幾希。以酒酹地,爾其知之。」
又效柳河東三戒作三說,其一曰福之馬嘉魚,云:「海有魚曰馬嘉,銀膚燕尾,大者視睟兒,臠用火燻之可致遠,常淵潛不可捕。春夏乳子,則隨潮出波上,漁者用此時簾而取之。簾為疏目,廣袤數十尋,兩舟引張之,縋以鐵,下垂水底。魚過者,必鑽觸求進,愈觸愈束愈怒,則頰張鬣舒,鉤着其目,致不可脫 【 愈觸愈束愈怒則頰張鬣舒鉤着其目致不可脫 本數句原作「愈觸愈怒束愈,則頰張鬣鉤若鎖岐者不可脫」。據稗海本、學津本改。】 。向使觸網而能退却,則悠然逝矣。知進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
江淮之蜂蟹云:「淮北蜂毒,尾能殺人,江南蟹雄,螯堪敵虎;然取蜂兒者不論鬬 【 然取蜂兒者不論鬬 「鬬」稗海本、學津本作「斗」。】 ,而捕蟹者未聞血指也。蜂窟於土或木石,人蹤跡得其處,則夜持烈炬臨之。蜂空羣赴燄,盡殪,然後連房刳取。蟹處蒲葦間,一燈水滸,莫不郭索而來,悉可俯拾。惟知趨炎而不能安其所,其隕也固宜。」
蜀封溪之猩猩云:「猩猩人面能言笑,出蜀封溪山,或曰交趾。血以赭罽,色終使不渝。嗜酒喜屐,人以所嗜陳野外而聯絡之,伏伺其旁。猩猩見之,知為餌己,遂斥詈其人姓名,若祖父姓名,又且相戒毋墮奴輩計中,攜儔唾罵而去。去後復顧,因相謂曰:『盍試嘗之。』既而染指知味,則冥然忘夙戒,相與沾濡徑醉,相喜笑,取屐加足。伏發,往往顛連頓仆,掩羣無遺。嗚呼!明知而明犯之,其愚又益甚矣。」
○繼母服
何自然本何佾德顯之子,其母姚氏死,即出繼何修德揚。後佾再娶周氏,及自然為中司日,周氏死,自然以不逮事,申審合解官申心喪 【 申審合解官申心喪 「審」上「申」字稗海本、學津本作「毋」。】 。下禮官議,以為母無親繼之別 【 以為母無親繼之別 「母」原作「宋」,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朝廷不以為然,復下給舍臺諫議。太學生朱九成等,各上臺諫書,論其當去。集議既上,雖以為禮有可疑,義當從厚,合聽解官。然竟以禮律不載,無所折衷。
自然去後數日,書庫官方庭堅於隋書劉子翊傳,永寧令李公孝,四歲喪母,九歲外繼,其後父更別娶,後母至是而亡。河間劉炫以無撫育之恩,議不解任。子翊時為侍御史,駁之曰:「傳云:『繼母如母。』與母同也。」又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朞。按朞者自以本生,非殊親之與繼也。」又曰:「親繼既等,心喪不殊。」又曰:「如謂繼母之來,在子出之後,制有淺深,則出後之人,所後者初亡,後之者始至,此復可以無撫育之恩,而不服重乎?」又曰:「苟以母養之恩,始成母子,則恩由彼至,服自己來,則慈母如母,何待父命。」又曰:「繼母本以名服,豈藉恩之厚薄也。」又曰:「炫敢違禮乖令,侮聖賢法 【 侮聖賢法 「賢」津逮本、學津本作「干」。】 。使出後之子,無情於本生,名義之分,有汙於風俗。」事奏,竟從子翊之議。禮官具白於廟堂,議乃定。乃知讀書不多,不足以斷疑事也。
○食牛報
曾鳳朝陽,廬陵人,余嘗與之同寮。忽以疾告,數日,余往問之,因云:「昔年疾傷寒,旬餘不解。昏睡中,忽覺為牛所吞,境界陡黑,知此身已墮牛腹中。於是矍然曰:『身不足惜,如老母何!』因發誓,自此復見天日,當終身不食太牢。悚然驚寤,流汗如雨,疾遂良愈。持戒已十年矣,昨偶飲鄉人家,具牛炙甚美。朋舊交勉之,忍饞不禁,為之破戒,歸即得疾。疇昔之夜,夢如往年,恐懼痛悔,以死自誓,今幸汗解矣。」
余聞其說異之,且嘗見傳記小說所載食牛致疾事極衆,然未有耳目所接如此者。余家三世不食牛,先妣及余皆稟賦素弱,自少至老多病。然瘟疫一證,非惟不染,雖奴婢輩亦復無之,益信朝陽之說為不誣。因併著之,以為世戒。